2025-03-26 23:38:47 作者:李鸿真 浏览数:0
在叩问生命本质、探索微生物科学的漫漫征途中,总有一批科研先锋,凭借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张晓轩教授怀揣热忱,勇毅前行,扎根于动物肠道微生物领域。凭借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开展肠道菌群与人兽共患病原互作机制研究,探寻功能基因的潜在价值,为守护动物健康筑牢科学防线。
张晓轩,博士,suncity太阳新城教授,suncity网址高层次(3层次)引进人才,动物肠道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担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青年专业学组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特产分会委员、默多克大学兼职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项目1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5 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 SCI论文 50余篇,获批专利6件,成果转让1 件。
菌海探微筑防线,替抗减抗开新篇
张晓轩教授所在的动物肠道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具有独立自主完成大数据资源挖掘能力,以动物肠道微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动物肠道微生物组学、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肠道微生物功能挖掘以及动物肠道微生态资源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张晓轩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肠道菌群与人兽共患病原感染之间的互作关系的研究,为研究人兽共患病原感染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开创性地开展基于培养组学的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反向病原学研究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肠道微生态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将野生动物肠道微生物资源用于我国养殖业疫病防控,为动物疫源疫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我国重要疫源疫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储备和数据支持。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传染病频发,对畜牧业及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张晓轩教授团队在病原研究与防控技术上,成功筛取多种病原并建立小、快、灵动物传染病防控和预警实验室应用技术,包含快速检测、精准诊断以及有效预警等关键环节,该技术成为青岛市(2024年)主推技术,显著提升了地区疫病防控能力,对保障畜牧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各类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在畜牧业发展中,抗生素滥用引发了耐药性、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替抗减抗”成为保障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键任务。在此背景下,张晓轩教授团队积极响应替抗减抗的号召,开展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他们成功研发出治疗猪源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益生菌发酵中药制品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发现大肠杆菌噬菌体LHE287并投入使用,从源头上解决抗生素替代问题,为生猪健康养殖提供绿色安全方案。此外,团队还研发了药敏板,用于筛选有效药物。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团队创新性地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了肠道微生物源抗菌肽高效筛选系统V1软件,极大地提高了筛选效率。同时,团队将噬菌体应用、益生菌发酵中药制品制备、抗菌肽筛选等多项技术进行了标准化整合,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该体系有效对抗病原菌感染,提升抗菌肽筛选效率与准确性,为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有力推动了动物疾病防控与替抗减抗工作的进步。
育才理念新独树,科研创新展鹏图
在人才培养方面,张晓轩教授秉持因材施教、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他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生物信息学与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交叉领域,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挖掘肠道微生物资源,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发现新的细菌、代谢产物和基因,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大健康产业和生物医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只有不断突破传统研究模式,融合多学科知识,才能在该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张晓轩教授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与发展,所指导的研究生考博率每年高达 60% 以上,指导的学生已有 12 篇 SCI 文章被接收,多为一区、二区,还有多篇在投。张晓轩教授常说“对待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把握住机会”。他认为做科研需要敏锐思维,做肠道微生物研究初期,生物信息学方面依赖校外公司,后来注重培养能自己分析数据、有计算机基础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实现学生个人突破,如今实现了服务器的自主管理,学生也逐步掌握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处理以及微生物实验操作等技能,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方式。
执热忱之笔,绘探索之卷,张晓轩教授于微生物前沿,铸卓越之丰碑,践科研以报国,育英才而兴邦。凭借专业与创新的双轮驱动,驰骋于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辽阔疆土。他倾心培育科研新苗,助力莘莘学子在学术之路上稳健前行,以匠心传承科研火种,书写科研赋能发展、教育启迪未来的精彩篇章。
编辑:李沛霞
责任编辑:王传兴